《救命我的侦探搭档是个话痨老鬼》是所著的一本已完结的,主角是林砚沈砚之,人生不需要太多的感叹,只要是读过的人,都懂。精彩内容概括: 第一章 槐巷老宅与穿长衫的魂林砚推开槐巷37号院门时,指尖的黄铜门环还带着初秋清晨的凉意。门轴“吱呀”一声,像是被惊扰的老人轻咳,扬起的灰尘在斜射的阳光里浮沉,落在院角那棵半枯的老槐树上——这棵树据说比
第一章 槐巷老宅与穿长衫的魂林砚推开槐巷37号院门时,
指尖的黄铜门环还带着初秋清晨的凉意。门轴“吱呀”一声,像是被惊扰的老人轻咳,
扬起的灰尘在斜射的阳光里浮沉,
落在院角那棵半枯的老槐树上——这棵树据说比宅子本身还要年长,
此刻枝桠间挂着几片顽固的残叶,像极了他手里这份委托函上模糊的字迹。
委托来自一位姓周的老太太,要找她失踪三年的儿子。“他最后一次联系我,
说要去槐巷37号找一个旧朋友。”老太太颤巍巍地把地址写在纸上,
“警察说宅子空了十几年,可我总觉得,他还在那儿等着我。”林砚做***五年,
接的大多是找猫找狗、查婚外情的琐碎活计,像这样牵扯“失踪人口”的委托,还是头一遭。
他本想拒绝——空宅寻人,跟大海捞针没区别——可老太太递来儿子照片时,
眼里的光太像他过世的母亲,到了嘴边的话,终究变成了“我试试”。
宅子是典型的民国风格,青砖灰瓦,院子中央铺着青石板,缝隙里长着不知名的野草。
正屋的门没锁,轻轻一推就开了,一股混合着霉味与旧木头的气息扑面而来。
林砚打开手电筒,光束扫过落满灰尘的八仙桌、挂在墙上的旧字画,
最后停在堂屋正中的太师椅上。那椅子上坐着个人。不是活人。林砚的心跳漏了一拍,
手电筒差点脱手。那人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头发梳得整齐,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
正看着他。最诡异的是,他的身体半透明,能隐约看到身后斑驳的墙面。“你好,
”长衫男人先开了口,声音温和,像浸润了岁月的老茶,“好久没人来这宅子了。
”林砚攥紧了口袋里的美工刀——这是他每次出任务必带的防身工具,
可此刻对着一个“鬼”,这东西显然派不上用场。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你是谁?
”“我叫沈砚之,”长衫男人站起身,动作轻得像一阵风,“这宅子,以前是我的家。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在这儿,待了六十四年了。”六十四年。林砚在心里换算,
那大概是1959年前后。他定了定神,试探着问:“你见过一个叫周明宇的人吗?
三年前可能来过这儿。”沈砚之皱了皱眉,思索片刻后摇头:“三年前……我记不太清了。
这宅子有时候像个筛子,外面的人和事,大多留不下痕迹。倒是你,”他看向林砚,
眼神里带着好奇,“你能看见我,还能听见我说话?”林砚这才意识到不对劲。
他不是没听过老宅闹鬼的传闻,可从未想过自己真能见到鬼,还能正常交流。他环顾四周,
突然发现刚才还半开的正屋门,此刻竟紧紧闭着,门缝里没有一丝光线透进来,
像是被什么东西隔绝了。“这房子……”林砚刚开口,就被沈砚之打断:“它选中你了。
”沈砚之走到窗边,手指轻轻拂过窗棂上的雕花,“这宅子很特别,不是谁都能进来,
更不是谁都能看见我。六十多年里,你是第一个。”林砚没说话,他掏出手机,
屏幕上显示“无服务”,手电筒的光也开始闪烁,像是电量耗尽。沈砚之看出他的慌乱,
笑了笑:“别怕,它不会伤害你。等天亮透了,门自然会开。”那天,
林砚在老宅里待了整整四个小时。他和沈砚之聊了很多——沈砚之是民国时期的教书先生,
一辈子没结婚,守着这宅子过活,64年前的一个冬天,他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突发心脏病,
等邻居发现时,人已经凉了。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留在老宅,
也不知道为什么只能待在这方寸之地,像被无形的线拴着。“我见过很多人来这宅子,
”沈砚之看着窗外的老槐树,“有寻宝的,有避雨的,还有像你一样来找人的。
可他们要么看不见我,要么听见我的声音就吓得跑出去,只有你,留了下来。”清晨七点,
正屋的门“咔哒”一声开了,阳光涌进来,沈砚之的身影淡了些。“你该走了,”他说,
“要是还想来,随时来。这宅子,以后也算有个‘邻居’了。”林砚走出老宅时,
院门外的阳光刺眼,手机恢复了信号,刚才的一切像一场荒诞的梦。
可口袋里多出来的一样东西,证明那不是梦——是一枚民国时期的铜质书签,
上面刻着“沈”字,是沈砚之送他的“见面礼”。接下来的几天,林砚试着查周明宇的下落,
可毫无头绪。他忍不住又去了槐巷37号,这次门是虚掩的,沈砚之正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
看着老槐树发呆。“你来了。”沈砚之抬头,眼里带着笑意。那天,他们聊到了周明宇。
沈砚之突然想起,三年前的一个雨夜,确实有个年轻人来过老宅,浑身湿透,
坐在堂屋的地上哭,嘴里念叨着“妈,我错了”。“他好像说自己投资亏了钱,
不敢回家见母亲,”沈砚之回忆道,“我想劝他,可他听不见我的声音,坐了半夜就走了。
”林砚心里一动。他顺着“投资亏损”这条线索查下去,
果然找到了周明宇的下落——他在邻市的一个工厂打工,因为愧疚,一直不敢联系母亲。
林砚带着周明宇回了家,看着母子俩抱在一起哭,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周老太太塞给他一个厚厚的红包,林砚没收,只说:“是您儿子自己想通了,
我只是帮了点小忙。”离开周家后,林砚又去了槐巷37号。沈砚之坐在石凳上,
像是在等他。“办妥了?”“嗯。”林砚点头,从包里拿出一瓶白酒,
倒了两杯——一杯放在石凳上,一杯自己喝了,“谢谢你。”沈砚之看着石凳上的酒杯,
眼神里带着怀念:“以前我教书时,学生们来看我,也总带酒。”他顿了顿,看向林砚,
“你有没有想过,这宅子让你能看见我,或许不是偶然?”林砚没说话。
他想起这五年做侦探的日子,大多是敷衍和应付,可这次帮周老太太找到儿子,
那种踏实和满足,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这世上,有很多人像周明宇一样,
心里藏着没说出口的话,没完成的事,”沈砚之的声音很轻,却像锤子一样敲在林砚心上,
“也有很多人,像周老太太一样,守着一个念想过日子。你能看见我,能和我说话,
或许……能帮他们做点什么。”林砚看着石凳上的酒杯,又看了看院角的老槐树,
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一周后,“回音侦探社”在槐巷口的一个小门面开张了。门面不大,
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墙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承接:未竟之语,未了之事。
”没人知道,这个侦探社的“核心成员”,除了侦探林砚,
还有一个住在隔壁老宅里、穿青布长衫的鬼魂。
第二章 旧照片里的秘密回音侦探社开张的第一个月,门可罗雀。偶尔有人探头进来,
看到木牌上的字,都觉得奇怪——哪有侦探社干这个的?林砚倒不着急,
每天早上去侦探社坐一会儿,下午就去槐巷37号找沈砚之聊天。
沈砚之会给他讲民国时期的趣事,讲他教过的学生,林砚则会给沈砚之讲外面的新鲜事,
讲他遇到的人和事。这天下午,林砚刚走到老宅门口,就看到一个女孩站在院门外,
犹豫着要不要推门。女孩看起来二十出头,穿着白色的连衣裙,手里紧紧攥着一个旧相框,
眼眶红红的。“你好,”林砚主动开口,“你找谁?”女孩吓了一跳,回头看他,
眼里带着慌乱:“我……我找槐巷37号的主人。我奶奶说,以前这宅子的主人,
是她的老师。”林砚心里一动:“***是不是叫苏婉?”女孩愣了一下,
点头:“你怎么知道?”沈砚之的声音在林砚耳边响起:“是我的学生,婉丫头。
她小时候总来这宅子,喜欢坐在老槐树下听我讲故事。”林砚把女孩领进院子,
指着石凳上的空位:“坐吧。沈先生……也就是***的老师,他一直在这儿。
”女孩疑惑地坐下,看着空无一人的石凳:“可是……这里没人啊。”“你看不见他,
但他能看见你,也能听见你说话,”林砚说,“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女孩把相框递过来,
里面是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个扎着麻花辫的小女孩,依偎在一个穿青布长衫的男人身边,
男人手里拿着一本书,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这是我奶奶十八岁生日时,
和沈老师拍的照片,”女孩说,“我奶奶上周去世了,
临终前让我把这个相框送回槐巷37号,还说……还说有句话,一直没来得及跟沈老师说。
”沈砚之看着照片,眼神里满是温柔:“婉丫头长大了,也老了。
”“***想跟沈先生说什么?”林砚问。女孩吸了吸鼻子,声音带着哭腔:“我奶奶说,
当年她偷偷喜欢沈老师,可那时候沈老师已经四十多岁了,她不敢说。后来她结婚生子,
日子过得很幸福,可每次想起沈老师,都觉得遗憾——她从来没跟沈老师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