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A-

林静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站在电梯前,盯着不断跳动的数字。

搬家公司的卡车还停在楼下,但她坚持第一批随身物品要自己搬运。这是她独立生活的开始,

尽管只是从一个区搬到另一个区。电梯门打开,里面已经站着一个女人,约莫四十出头,

推着一辆装满快递包裹的小推车。两人对视一眼,林静侧身让路,

但那女人却先一步将推车拉了出来。“您先请,我这些东西不着急。”女人微笑着,

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林静点头致谢,将行李箱挪进电梯。就在门即将关闭时,

她听见外面传来一声惊呼和一个纸箱落地的闷响。林静急忙按住开门键,

只见那个女人的推车翻了,大大小小的包裹散落一地。“需要帮忙吗?”林静走出电梯,

蹲下身开始帮忙拾捡包裹。“太谢谢了,这车轮突然卡住了。”女人不好意思地说,

“你是新搬来的吧?几楼?”“十五楼,1502。”“真巧!我就住你对门,1501。

我叫王娟。”“林静。”她简短地回答,将最后一个盒子放回推车上。这是2022年初秋,

疫情防控进入第三年,人们已经习惯了随时可能变化的防疫政策和生活节奏。

林静选择这个时间点搬家,部分原因是远程办公成为常态,

她不再需要每天挤地铁赶往市中心的高科技园区。新公寓比之前租的老房子宽敞许多,

虽然租金高了百分之三十,但对刚晋升为产品经理的林静来说,完全可以承受。最重要的是,

这里有一个朝南的大阳台,在经历数次封控后,阳台已成为她选择住所的首要考量。

搬进新家的第一周,林静几乎没出过门。她远程工作,食品杂货全部网购,

快递员会将物品放在门口指定的筐子里,消毒后她才取进屋。

这种生活方式已成为许多城市白领的常态——最大限度地减少面对面接触,依赖数字化服务。

周五下午,林静正在开视频会议,门铃响起。她瞥了一眼手机上的监控画面,是对门的王娟。

林静示意会议中的同事稍等, mute了麦克风走到门前。“你好,”她打开门,

保持着一米距离,“有事吗?”王娟举着一个保鲜盒,“做了些葱油饼,多了一点,

想着你可能想尝尝。”她穿着居家服,头发随意扎成马尾,脸上带着友善的微笑。

林静犹豫了一下。在疫情之前,她可能会欣然接受这种邻里友好的表示,但现在,

接受他人手工制作的食物似乎存在某种风险。王娟仿佛看穿了她的顾虑,

“我全程戴着手套和口罩做的,盒子也消毒过了。不过你要是介意,完全没关系。”“不,

谢谢你的好意。”林静接过保鲜盒,“太客气了。”“邻里之间互相照应是应该的。

这段时间大家都不容易。”王娟说着,指了指身后的门,“我就住对面,

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我们这栋楼有个微信群,我拉你进去吧?”林静点点头,

两人交换了微信号码。回到屋里,她将保鲜盒放在料理台上,盯着它看了许久。最终,

她戴上一次性手套,将葱油饼转移到自己的盘子里,

把保鲜盒仔细清洗消毒后放在一旁准备归还。饼还是温的,香气诱人。林静尝了一小口,

意外地好吃——外酥内软,葱香四溢,恰如其分的咸味。自从疫情开始后,

她已经很久没吃过家常手工食物了。大多数时间不是外卖就是速食,

偶尔自己下厨也只是简单烹饪。这一口葱油饼莫名地触动了她,

让她想起母亲的手艺和疫情前与朋友聚餐的时光。第二天,林静洗净保鲜盒,

决定回赠一些自己做的柠檬塔。她烘焙时也全程戴着口罩和手套,小心地将成品装盒消毒。

敲门后,王娟开门时显得有些惊讶,随后开心地接受了回礼。“你会烘焙?太厉害了!

我一直想学但总失败。”“只是业余爱好,疫情后闲着没事学的。”林静说。

长时间的居家隔离让她培养了不少新技能,烘焙是其中之一。就这样,

两位邻居开始了小心翼翼的交往,主要通过互赠食物和微信上的简短交流。

林静了解到王娟是一名护士,在市中心的一家医院工作,丈夫因工作原因暂时在外地,

儿子读寄宿高中,只有周末才回家。王娟则知道林静在科技公司工作,完全远程办公,

父母在另一座城市。十月的一个深夜,林静被手机连续振动吵醒。摸过手机一看,

是小区微信群里的紧急通知:因发现密切接触者,小区即刻起实施临时封控,

预计持续48小时,等待进一步核酸检测和流调结果。所有居民不得出入所在楼栋。

林静一下子清醒了。她冲到窗前,看到楼下已经拉起了警戒线,

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布置核酸检测点。

她感到一阵心慌——虽然经历过2020年的全面封控,

但这种突然的临时封控还是第一次遇到。她打开冰箱,盘点存货。

牛奶、鸡蛋和新鲜蔬菜所剩无几,她本来计划第二天早上去超市采购的。现在,

所有外卖和快递都暂停了,只允许政府统一配送基本生活物资。微信群里已经炸开了锅,

居民们纷纷表达焦虑和疑问。林静注意到王娟在群里发言,

以专业角度解释临时封控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安抚大家的情绪。突然,门被轻轻敲响。

林静通过猫眼看到王娟站在门外,全身防护装备——口罩、面罩、甚至穿着一次性隔离衣。

“抱歉这么晚打扰,”王娟在门外说,声音因口罩而有些模糊,“我刚下班回来就赶上封控。

看你灯还亮着,想着你可能需要一些东西。我囤了不少物资,可以分你一些。”林静打开门,

感动又不好意思:“我确实存货不多了,但不想麻烦你。”“不麻烦,

邻里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王娟说着,从身后拿出一个袋子,

“这里面有一些蔬菜、鸡蛋和速食面,应该能撑过这两天。还有,这是N95口罩和消毒片,

注意安全。”林静接过物资,不知该如何感谢才好。王娟摆手表示不用客气,

提醒她第二天早上记得做核酸检测,然后就回自己家了。这次临时封控持续了整整四天。

期间,林静和王娟通过微信保持联系。王娟凭借医疗专业知识,在群里为大家解答疑问,

帮助邻居们缓解焦虑。林静则发挥技术特长,

帮几位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设置健康宝和核酸检测预约。解封前一天,

王娟发来消息:“明天解封后我要直接回医院值班,能麻烦你帮我收一下快递吗?

我儿子寄了些东西过来,今天应该会到。”林静欣然同意。解封后,她不仅帮王娟收了快递,

还去超市采购时多买了一些新鲜食材,分给王娟一部分作为回报。

这次事件打破了两人之间的最后一道屏障。林静开始更自然地与王娟交往,

偶尔会邀请她来家里喝咖啡尝甜点,王娟则经常分享自己做的家常菜。

她们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点,都喜欢阅读和纪录片,都坚持每天锻炼,甚至追类似的电视剧。

十一月中旬,疫情再次反弹,本市每日新增病例数上升,各种防控措施重新收紧。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熟悉的紧张感,人们开始大量囤积物资,超市货架又一次被抢空。

一天晚上,王娟敲开林静的门,神色严肃。“接到通知,我可能要随时被调往支援定点医院,

”她说,“不确定要去多久,能拜托你偶尔照看一下我家吗?主要是给植物浇浇水,

还有——”她犹豫了一下,“如果我儿子周末回家,他一个人住我不太放心。他17岁了,

能照顾自己,但毕竟还是孩子。”“当然没问题,”林静毫不犹豫地答应,“你放心去工作,

家里的事交给我。”王娟感激地笑了:“谢谢。这个世界变得太快,

有时候觉得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身边的人。”三天后,王娟果然被抽调前往定点医院支援。

她给林静发了消息,留下儿子的联系方式和一些注意事项。林静定期去对面给植物浇水,

检查家中情况。周五下午,林静听到对面有动静,通过猫眼看到一个高瘦少年正在开门。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打开门打招呼。“你好,是小浩吗?我是你对门的林静,

全文阅读>>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