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小说资讯 >

值得推荐一读的书籍

发表时间:2024-02-28 16:15     编辑:xigua
书籍

作者:书籍 状态:连载中 类型:玄幻
立即阅读

《书籍》 小说介绍

值得推荐一读的书籍,《球状闪电》看的人很多,但网上讨论的人相对少,远不及《三体》系列和《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吃了改编电影的红利,原著在被拍成电影前其实热度不高。《三体》则是体量太大了,所以热度最高。此外,由于人物、技术的关联,多年来,《球状闪电》都以《三体》系列前传的身份被人提及,总被掩盖在《三体》的光辉下。从这个角度说,《球状闪电》是刘慈欣被忽视的“冷门”经典。 值得推荐一读的书籍,《球状闪电》看的人很多,但网上讨论的人相对少,远不及《三体》系列和《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吃了改编电影的红利,原著在被拍成电影前其实热度不高。《三体》则是体量太大了,所以热

《书籍》 第1章 免费试读

值得推荐一读的书籍,《球状闪电》看的人很多,但网上讨论的人相对少,远不及《三体》系列和《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吃了改编电影的红利,原著在被拍成电影前其实热度不高。《三体》则是体量太大了,所以热度最高。此外,由于人物、技术的关联,多年来,《球状闪电》都以《三体》系列前传的身份被人提及,总被掩盖在《三体》的光辉下。从这个角度说,《球状闪电》是刘慈欣被忽视的“冷门”经典。


《球状闪电》是很好看的,属于“一口气读完”的那种小说。今天我就做一道《球状闪电》版的拆烩鱼头,拆解一下全书。今天是我的生日,直到晚上爸爸妈妈点上了生日蛋糕的蜡烛,我们三个围着十四个小火苗坐下来,我才想起这事。


《序曲》是全书的开头。这段是《序曲》的开头。作为开头的开头,短短一句话,非常可以。刘慈欣的笔力明显见长:先陈述今天是生日,再插入一段场景描写,实际是一种叙述线的转折,最后告诉读者主角忘记了这件事。忘掉自己的生日,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事件,所以这算是一种负向总结,又增加了一层叙述转折。50个字,却藏了连个语意转折,很有点青春版《百年孤独》开头的意思。这还凸显了父母对主角的爱:自己的生日自己都忘了,但是父母还惦记着。这就是爱。同时为之后主角父母当晚惨死在球状闪电下增加了悲剧性,比简单直白地写“我悲伤死了”要高明得多。


《球状闪电》的结构非常工整,上中下三篇,可以对应戏剧的“三幕式”。最关键的是,看似整书都在围绕“球状闪电”这条主线叙事,但三篇实际是三个不同类型、不同矛盾、不同主题的故事,就像以球状闪电为主旋律的三个变奏曲,非常巧妙,充满美感。有点巴赫变奏的意思。


在类型上,《上篇》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悬疑故事,主要矛盾是主角探究球状闪电之谜,主题是找寻人生的意义,即“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这点跟《明朝那些事儿》里“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这一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关键不在此,关键在于刘慈欣营造悬疑的手法。


世人总津津乐道刘慈欣的点子,却忽视了刘慈欣在设置悬念上出色的技巧。比如《三体2:黑暗森林》里罗辑这张底牌就藏得太好了,表面上在欺骗三体人,实际上在欺骗读者。


都说《三体》点子多,其实悬疑线也多。罗辑这条是最大的,篇幅上最多,情节上最重要。以此类推,还有章北海的悬疑线,思想钢印的悬疑线,其他面壁人的悬疑线。这几个点在书中都出现了大小不一的反转,所以《黑暗森林》本质可以看成一本加了科幻元素的悬疑惊悚小说。


作为刘慈欣《黑暗森林》之前的作品,《球状闪电》营造悬念的手法已见端倪。说穿了很简单,就是在解答上一个小悬念的时候引出下一个更大的悬念。从独自探寻,引出泰山顶的见闻;由泰山顶的对话,引出主角导师的经历;从主角导师的坦白,再引向国家球状闪电研究的信息;从国内研究的结论,再最终归于苏联超大球状闪电研究基地的存在。


这就像一个独自做毕业设计的博士生,起初只是怀揣一个小疑问,在研究过程中,本以为发现了答案,却被一个小答案引出一个更大的问题。


这技巧有三个好处:第一,悬念不断升级,读者的爽感也不断升级;第二,刘慈欣不是直接甩给读者更大的悬念,每次都是先给个小谜底爽一下,再给个大谜题打击一下,这种一正一负的反馈非常能刺激读者的求知欲;第三,随着谜题的不断升级,故事场景也不断升级,从主角的个人生活场景,到泰山,到先驱者的回忆,到国家基地,再到异域的超级秘密基地。故事的舞台不断扩大,逐渐凝练出一种史诗风格来。


这技巧不算新东西,金庸作品里多的是。比如《倚天屠龙记》。但不要小看这点技巧。国内读者总吵吵着要硬科幻,不要太空歌剧。但根据某瓣阅读人数数据来看,多数人可能只是叶公好龙。但这也不怪读者。没有最好的通俗小说读者,只有最差的通俗小说作家。硬科幻看上去很美,但很容易落入无趣,充满无关痛痒的技术细枝末节。多数人看来就会沦为:碰上一个技术问题!一筹莫展……攻关解决它!再碰上下一个问题……这样的小说喜欢钻研技术的理工男也扛不住啊!与其这样在书里找不痛快,干嘛不找领导申请个项目亲自干来得刺激?还名利双收。


刘慈欣的高明就在于他用优秀的悬疑技巧和故事场景升级变幻,很好地中和了技术的枯燥:看不懂故事的看技术;看得懂技术的,故事看得更爽。所以国内叶公好龙的那部分硬科幻迷喜欢的实际不是硬科幻,而是像刘慈欣笔下这样有故事的硬科幻。


其实在写作本书时,球状闪电已经是研究得差不多的大气现象,但刘慈欣就是能把这点东西写得引人入胜。这就是本事。如果有人批评刘慈欣的文笔,我选择缄默不语,因为我自己也吐槽;但如果有人批评刘慈欣讲故事的技巧,我……也选择沉默,因为傻X不相与谋。


此外,《上篇》的结尾是反高潮的:在一切走到终点时,却告诉你无解。这种高潮时刻的突然萎靡是会让读者意难平的。巨大的空虚引出了《中篇》,引出了丁仪。


《中篇》才真正进入“幻”的部分,在类型上才算那种常见的、标准的、科幻故事。主要矛盾是对球状闪电的解密。关于球状闪电真相,为了避免剧透,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建议大家读原著。可以给个关键词:《黑衣人》。所以《中篇》也可以看作全书的解密篇。


因为实际主角已经变成了丁仪,谜底引出的“宏宇宙”概念也过于庞大,《中篇》的主题没有《上篇》那么直白明显,而是草灰蛇线,但实际还是在阐述“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这个观点,只不过《中篇》是对此命题的逆反:即沉迷于科学真的就可以获得幸福人生吗?


这句话出自主角的爸爸。在用这句话教导主角的这一刻,他是幸福的。但如果他没有恋爱,没有结婚,没有儿子,没有人可以传授这一心得,他还会幸福吗?这就牵涉到哲学上常见的一种悖论,就是很多道理是自挖墙角的。


迷上某样东西是美妙的,但跟家人分享这个观点也是幸福的,可世俗的生活、拥有可以倾诉衷肠的家人并不属于“迷上某样东西”的范畴。自我的幸福却位于自我规定的幸福范畴之外。归于定义的东西却攻击了定义的本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自相矛盾。这就叫哲学上的自挖墙角。


主角在《中篇》里解开了球状闪电的谜底,但又能怎样呢?他的父母并不会因此复活。球状闪电的确是他为之痴迷一生的东西,但他痴迷球状闪电的底层逻辑是球状闪电夺去了他父母的生命。主角到底痴迷的是什么?真的是球状闪电本身吗?


此外,在解密的过程中,主角又经历了折磨人心的道德难题。球状闪电虽然被攻克了,却变成了武器。主角非但没有让父母复活,反倒间接成全了更多人的死亡。这再次动摇了主角信念的根基。


作为一体两面,丁仪是主角的反面。他是一个最“纯粹”的科学家。他“真的”迷上了物理。所有人的命都没有他自己的命重要,因为他的命是属于物理的,所以他的命又没有物理重要。


但丁仪的“迷上什么东西”也是有瑕疵的,因为出现了林云。


《下篇》的实际主角是林云。主角的变幻,加之球状闪电的谜题已经解开,全书前期的核心矛盾已经消解,《下篇》的类型也就变成了战争小说。故事的矛盾成了对球状闪电的利用。主题是“以战止战”。 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这一真理,已经逐渐为党内同志们所了解。但不了解的依然还多,他们或者认为斗争会破裂统一战线,或者认为斗争可以无限制地使用,或者对于中间势力采取不正确的策略,或者对顽固势力有错误的认识,这些都是必须纠正的。——《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毛选第二卷745页


这是贯穿刘慈欣多部作品的思想。比如电影《流浪地球2》中MOSS故意制造月球坠落危机来促使人类团结,实际就是用一种科幻的手段“以斗争求团结”。从主体身份上看,MOSS是人工智能,不是人类,不算内部团结,不算统一战线。但站在更宽广的视角上看,MOSS是人类的造物,目的是帮助人类实现整体的生存。在MOSS看来,它并没有违背“机器人三大法则”,它是为了人类(整体)好。


从这个角度看,这依然属于内部的斗争,属于“统一战线”。所以道理不是原创,但刘慈欣阐述得巧妙。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刘慈欣的另一项长处,人物塑造。


通俗文学中,人物塑造往往是伴随文笔,但也伴随情节。君不见,人们除了津津乐道《三体》里的科幻点子,也会把罗辑,程心,叶文洁,大史,章北海,云天明,维德这些名字挂在嘴边。从侧面说明了这些人物塑造上的成功。


初看之下,林云是一个女版维德、章北海。心思沉稳,城府颇深,意志坚定,极端激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且内心强大,可以承受罪恶带来的愧疚与谴责。


刘慈欣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林云设计成一个漂亮女孩。这与以上这些老男人样的心理侧写形成强烈反差,达到一种金刚芭比式的观感。


它首先是一个悬念,即一个聪明美丽灵动的女孩是如何成为这样一个人的?她的目的又是什么?


其次它是一种审美。说白了就是反差萌。


为了增加这种“危险的吸引力”,刘慈欣安排前篇的两位主角——“我”和丁仪——分别爱上了林云。更可气的是,他还让“我”成为了舔狗!


《球状闪电》全书都是第一视角叙事,“我”作为叙事人物,在与读者共情后,很容易把情绪传染给读者,让读者产生对“我”的同情,客观增加了林云的魅力——一个明星你不喜欢,但她的粉丝太多了,你也会在内心承认她的确有点魅力。这就是众口铄金。这就是人物塑造技巧!


维德(刘慈欣):为了塑造不择手段,舔狗也要拿来用,前进!


此外,刘慈欣还给林云增加了一丝神秘色彩,不过这些全部在《上篇》和《中篇》。彼时林云还不是主角,这些细节一闪而过,仅仅起到一种修饰作用。又美丽又聪明又危险又神秘,还是个中校!主角和丁仪能不喜欢嘛。


最后,这点容易被读者忽略的神秘元素在《下篇》中还变成包袱甩响了。伏笔埋得很深啊。想不到刘慈欣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开始玩“契诃夫之枪”啦!


嘿嘿,没想到吧?


在解答林云为何主动成为这样一个人时,全书迎来了最悲情的桥段。同时也借林云之口,申明了“以战止战”的主题思想。 我只给你一个警告:那些可怕的东西,可能有一天会落到你的同胞和亲人的头上,落到你怀中婴儿娇嫩的肌肤上,而防止这事发生的最好办法,就是抢在敌人或潜在的敌人前面把它造出来!孩子,这就是我所能给你的祝福了。


这其实就是我们当年顶着压力造原子弹的翻版。看过《横空出世》的人都明白这段话指的是什么:我们拥有核武器不是要去主动打谁,而是不想因为没有核武器而被人打。


退一步讲,这也符合前两篇主题。因为“以战止战”就是林云迷上的东西。故事的结尾,她的确通过这种手段实现了和平,终结了战争,保卫了祖国安全。而敌人是主动求和,他们也保全了自己。这就是以斗争,促团结。这就是林云的“美妙人生”。它是对前两篇主题的正反合。很有点黑格尔的意思。


从这个角度来说,林云属于“好人”,所以刘慈欣给了她一个“好结局”,同时也是林云自证其心,让她区别于杀人恶魔的过程。至于是什么结局,还是那句话,为了不剧透,请大家自己看吧。


“我”,丁仪,林云。三个主角。


悬疑,科幻,战争。三种类型。


探究,解答,争夺。三个矛盾。


主题,主题的逆反,正反合。三个主题。


这哪是小说啊,这是豆腐,不对,科幻三重奏啊!


最后,简单驳斥一下某些伪硬科幻迷,以故事中的超前科技是否实现为评判科幻小说优劣标准的价值观。


在《后记》中,刘慈欣阐述了他自己的创作理论。 科幻的主旨在于预言某种可能在未来实现的大机器,但克拉克使我改变了看法,他告诉我,科幻的真正魅力在于创造一个想象中的事物(《2001:太空漫游》中的独石)或世界(《与拉玛相会》中的飞船)。这种想象的创造物,在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在未来也不太可能存在;从另一个角度说,当科幻小说家把它们想象出来后,它们就存在了,不需要进一步的证实和承诺。相反,如果这些想象的创造物碰巧真的变成现实,它们的魅力反而减小了。


……


而有可能变为现实的太空电梯给人的印象就没有那么深,已经变为现实的通信卫星吸引力就更小了。


……


创造一个在所有细节上都栩栩如生的想象世界是十分困难的,需要深刻的思想,需要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强劲有力、游刃有余的想象力,需要从虚无中创世纪的造物主的气魄,而后面两项,恰恰是我们的文化所缺乏的。


最后一段是点睛之笔。我们的文化总是太务实了。还是那句话,现实中,球状闪电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但刘慈欣就是抓住了那引人遐思的一小部分,拓宽成巨大的想象,这才是科幻的价值。在科幻中求现实,纯粹是缘木求鱼,不如多读几遍工科教材。


最后的最后,插播一下书中刘慈欣对学术官僚化的吐槽。 这时正好赶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委会过电压与绝缘配合分专委会举行的学术讨论会。


这一看就是内行人写的,内行中带着一丝暗讽。所以他终于在《黑暗森林》里安排章北海用陨石子弹……


书籍
书籍
书籍/著| 玄幻| 连载中
值得推荐一读的书籍,《球状闪电》看的人很多,但网上讨论的人相对少,远不及《三体》系列和《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吃了改编电影的红利,原著在被拍成电影前其实热度不高。《三体》则是体量太大了,所以热度最高。此外,由于人物、技术的关联,多年来,《球状闪电》都以《三体》系列前传的身份被人提及,总被掩盖在《三体》的光辉下。从这个角度说,《球状闪电》是刘慈欣被忽视的“冷门”经典。 最后一段是点睛之笔。我们的文化总是太务实了。还是那句话,现实中,球状闪电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但刘慈欣就是抓住了那引人遐思的一小部分,拓宽成巨大的想象,这才是科幻的价值。在科幻中求现实,纯粹是缘木求鱼,不如多读几遍工科教材。 最后的最后,插播一下书中刘慈欣对学术官僚化的吐槽。 这时正好赶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委会过电压与绝缘配合分专委会举行的学术讨论会。 这一看就是内行人写的,内行中带着一丝暗讽。所以他终于在《黑暗森林》里安排章北海用陨石子弹……
相关文章